09JSCS-KR: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pdf
《09JSCS-KR: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JSCS-KR: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pdf(242页珍藏版)》请在汇文网上搜索。
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7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National Technical Measures for Design of Civil Construction Special Edi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www nulwenwang ch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Safety Supervision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Minis
2、try of Construction P R C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200年版 建筑产品选用技术 暖通空调 动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 一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12SBN978 7 80242 470 8 住 中 民用建筑一建筑设计 民用建筑一房屋建筑设备 TU2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 200 第220350号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2009 暖通空调 动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
3、国宏大厦C座四层 邮政编码 100038电话 6390643363906381 889mmx1230mm1 1621印张642 32千字2009年12月第1版2012年9月第5次印刷ISBN978 7 80242 470 8定价 98 00元 www huiwenwang cn前言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200年版 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一套大型的 以指导民用建筑工程设计为主的技术文件 是对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2003年版 的首次修编 在此 特向 2003年版技术措施 的编写组和审查组全体成员以及参编单位致以真挚的敬意并
4、由衷感谢他们作为 200年版技术措施 的顾问组成员对本次修编工作所给予的积极支持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2009年版 共有 规划 建筑 景观 结构体系 地基与基础 砌体结构 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 给水排水 暖通空调 动力 电气 建筑产品选用技术 及 防空地下室 十一个分册 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等现行法律 法规以及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等工程建设技术标准 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供全国各设计单位参照使用 也可供有关建设管理部门 建设单位和教学 科研 施工 监理等人员参考 瞹通空调 动力 分册涵盖了民用建筑采暖 通风 空调与动力设计等专业内
5、容 分为基本规定 采暖 供热与供冷管网 通风与防火 空调 空调系统的冷 热 源 热泵系统 锅炉房 消声隔振 绝热 监修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 采暖 章节中增加了居住建筑散热器集中热水采暖系统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 热水采暖系统的水质要求及防腐设计等内容 并根据现行规范对其他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2 将室外供热管网部分另辟为一章 同时增加了室外供冷管网的内容3 根据现行规范和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 在 通风与防火 章节中增加了排风热回收的内容 同时补充了建筑防排烟方面的相关内容4 在 空调 章节中增加了变风量空调系统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水环热泵空调系统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 蒸发
6、冷却空调系统 地板送风空调系统和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等技术内容 5 增加了 热泵系统 章 6 增加了 绝热 章 7 在本技术措施的最后增加了多个 附录 列入了一些常用的 可参考的数据 表格和计算例题 8 补充并细化现行规范 规程条例 2003版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主要起草人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高王为王诗萃丰涛关文吉孙淑萍沙玉兰宋孝春李娥飞金跃赵志安洪泰杓徐稳龙黄文厚曹永根熊育铭蔡敬琅潘云钢2009版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编写组的具体分工如下 第1章基本规定张兢第2章采暖陆耀庆胡卫卫目录1基本规定 1 1 1总则 1 1 2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1 1 3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6
7、 2采暖 92 1一般规定 92 2热负荷计算102 3散热器 18 WWW2 4散热器热水采暖系统 22 2 5居住建筑散热器集中热水采暖系统 25 2 6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系统2 7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 31 2 8热风采暖与热风幕322 9热水采暖系统的水力计算362 10热水采暖系统的水质要求及防腐设计 40 3供热与供冷管网 45 3 1一般规定 45 3 2直埋敷63 3管沟敷设和地上敷设 48 3 4管网的计算503 5管网的调节与控制 53 4通风与防火 55 4 1通风的一般规定 55 4 2厨房通风64 3汽车库通风 58 4 4电气和设备用房通风 59 4 5洗衣房
8、卫生间及其他通风系统 61 4 6通风机 风管及其他 63 4 7排风热回收 647 6污水源热泵系统 183 8锅炉房 185 8 1一般规定 188 2锅炉房设计及设备选型 186 8 3锅炉房烟风系统设计8 4蒸汽锅炉房的汽水系统设计 8 5热水锅炉房的水系统设计 203 86锅炉水处理 2068 7锅炉排污 212 8 8燃煤锅炉房运煤 除渣8 9水煤浆锅炉房设计8 10锅炉房燃油 燃气系统设计8 11常压热水锅炉 真空相变锅炉及模块炉锅炉房设计8 12电锅炉房设计 8 13烟气净化 噪声治理 烟气余热利用 229 8 14锅炉房的热工监测和热工控制 232 8 15锅炉房对土建 电气
9、 采暖 通风及给排水专业的设计要求 238 9消声隔振 244 9 1一般规定9 2噪声与振动的控制标准9 3设备噪声及隔声处理94风管系统的消声设计9 5减振设计 251 10绝热 252 10 1一般规定 252 10 2圆管道保温10 3圆管道保冷 256 10 4平面绝热 11监测与控制11 1一般规定 11 2传感器 执行器11 3控制阀的选择计算 268 11 4现场控制器和中央监控管理系统11 5冷热源和空调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1 6空调系统和空气处理装置的监测与控制 274 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 动力 2009年版 11 7采暖 通风与防排烟系统的监测与
10、控制 275 12燃气供应12 1一般规定 078 12 2燃气供应方式的选择12 3燃气用气量和计算流量12 4燃气管道水力计算12 5室外埋地燃气管道设计 281 12 6室内燃气管道设计 8312 7调压设施的选择与布置12 8燃气计量装置的选择与布置 291 12 9液化石油气供应12 10用气设备的设置要求12 l燃烧烟气的排放设计要求 300 12 12燃气的监控设施及防雷 防静电设计要求附录A常用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附录B塑料管及铝塑复合管水力计算附录C设置隔膜式气压罐定压的采暖空调系统设备选择和补水泵工作压力计算例题 311 附录D居民和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气量 315 附录
11、E居民生活用燃具的同时工作系数 318附录F城市燃气种类及参考热值附录G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和参考文献 321 基本规定 1基本规定1 1总则1 1 1本 技术措施 分册是在2003版的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 动力 分册的基础上 结合贯彻现阶段国家颁布的节能减排的政策 进行的修订 1 1 2本 技术措施 分册适用于新建 扩建 改建的民用建筑的采暖 通风 空调 制冷 锅炉房和燃气供应技术 1 1 3本 技术措施 分册是遵循现行的国家暖通设计规范 规定和有关设计节能标准编制的 使用期间 应执行现行的国家规范 规定和标准的全部条文规定 对其中的强制性条文必须执行 如遇新的规范 规定和
12、标准颁布实施时 应以新版本为准 1 1 4采暖 通风和空调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 工艺和使用要求 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并同有关专业相配合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2室内空气计算参数ng Cn1 2 1只设采暖系统的民用建筑的室内计算温度宜按表1 2 1确定 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 动力 2009年版 表1 2 1集中采暖系统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 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 1普通住宅 卧室 起居室 一般卫生间厨房设采暖的楼梯间及走廊8547体育 比赛厅 不含体操 练习厅体操练习厅休息厅6880运动员 教练员更衣 休息2银行 游泳池区26
13、 28营业大厅观众区22 24走道 洗手间检录处一般项目4办公室864体操楼 电 梯8集体宿舍 无中央空调系统的旅馆 招3高级住宅 公寓待所 卧室 起居室 书房 餐厅 无沐浴设18 20大厅 接待备的卫生间客房 办公室的卫生间 h餐厅 会议室厨房15 16走道 楼 电 梯间 g cn门厅 楼梯间 走廊14 15公共浴室公共洗手间4办公楼 9商业 门厅 楼 电 梯营业厅 百货 书籍 一般办公室 设计绘图室6 861820鱼肉 蔬菜营业厅会议室 接待室 多功能厅副食 油 盐 杂货 洗手间走道 洗手间 公共食堂办公设有采暖系统的车库5 10米面贮藏百货仓库5餐饮 10图书馆 餐厅 饮食 小吃 办公大
14、厅6086568460s066084洗碗间洗手间制作间 洗手间 配餐办公室 阅览厨房 热加工间86608报告厅 会议室干菜 饮料库特藏 胶卷 书库6影剧院 门厅 走道14 1811交通 观众厅 放映室 洗手间16 20民航候机厅 办公室休息厅 吸烟室16 20候车厅 售票厅066化妆 舞台20 22公共洗手间基本规定 3续表1 2 1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建筑类型及房间名称室内温度 12医疗及疗养建筑 成人病房 诊室 治疗 化验室 活2014幼儿园 托儿所 动室 餐厅等儿童病房 婴儿室 高级病房 放射22活动室 卧室 乳儿室 喂奶 隔离20诊断及治疗室室 医务室 办公室门厅 挂号处 药房
15、洗衣房 走廊 18盥洗 厕所病人厕所等浴室及其更衣室消毒 污物 解剖 工作人员厕所 16洗衣房286洗碗间 厨房 厨房 门厅 走廊 楼梯间太平间 药品库1213学校 厕所 门厅 走道 楼梯间1615未列入各类公共建筑的共同部分 教室 阅览室 实验室 科技活动室 18电梯机房教研室 办公电话总机房 控制中心等人体写生美术教室模特所在局部区域带围护结构的风雨操场24汽车修理间58 012 16空调机房 水泵房等注 普通住宅的卫生间宜设计成分段升温模式 平时保持18 洗浴时 可借助辅助加热设备 如浴霸 升温至25 1 2 2空调房间的室内设计计算参数宜符合表1 2 2的规定 表1 2 2空调系统室内
16、设计计算参数夏季冬季建筑类型房间类型温度相对湿度温度相对湿度 住宅卧室和起居室26 2860 6518 20客房25 2750 6518 20 30旅馆宴会厅 餐厅25 2755 6518 20 30文体娱乐房间25 2750 6518 20 30大厅 休息厅 服务部门26 2850 6516 18 30病房25 27 6018 2240 55医院手术室 产房22 2535 6022 2635 60检查室 诊断室25 27 6018 2040 60一般办公室26 28 6518 20高级办公室24 2740 6020 2240 55办公楼会议室25 27 6516 18计算机房25 2745
17、6516 18电话机房24 2845 6518 20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 动力 2009年版 续表1 2 2夏季冬季建筑类型房间类型温度相对湿度温度相对湿度 观众厅24 2850 7016 20 30舞台24 28 6516 20 30影剧院化妆24 28 6020 22 30休息厅26 280 3注 表中h为肋高 s为肋间净距 表2 2 3 2外表面的换热系数 w及外表面的换热阻R 值适用季节外表面状况a W m2 R m2 w外墙 屋顶 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表面0 04与室外空气相通的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冬季闷顶 外墙上有窗的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0 08外墙上无窗
18、的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0 17夏季外墙和楼板表2 2 3 3导热系数 及蓄热系数S的修正系数a值号材料 构造 施工 地区及使用情况作为夹芯层浇筑在混凝土墙体及屋面构件中的块状多孔保温材料 如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及水泥膨胀珍珠岩等 因干燥缓慢及灰缝影响铺设在密闭屋面中的多孔保温材料 如加气混凝土 泡沫混凝土 水泥膨胀珍珠岩2石灰炉渣等 因干燥缓慢L50铺设在密闭屋面中及作为夹芯层浇筑在混凝土构件中的半硬质矿棉 岩棉 玻璃棉120板等 因压缩及吸湿作为夹芯层浇筑在混凝土构件中的泡沫塑料开孔型保温材料 如水泥刨花板 木丝板 稻草板等 表面抹灰或混凝土浇筑在1 30起 因灰浆掺人加气混凝土 泡沫混凝
19、土砌块墙体及加气混凝土条板墙体 屋面 因灰缝影响7填充在空心墙体及屋面构件中的松散保温材料 如稻壳 木屑 矿棉 岩棉等 因下沉120矿渣混凝土 炉渣混凝土 浮石混凝土 粉煤灰陶粒混凝土 加气混凝土等实心墙8体及屋面构件 在严寒地区 且在室内平均相对湿度超过65 的供暖房间内使用 因干燥缓慢聚苯乙烯挤塑板屋面保温隔热及聚苯乙烯挤塑板外墙外保温技术体系 05EFS 聚苯乙烯泡沫 薄抹灰 胶粉EPS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颗粒外墙外保温技术体系ES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EPS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聚氨脂硬泡体屋面保温 外墙外保温系统表223 4空气
20、间层的热阻R值 m2 K W 特征位置及热流状况一般空热流向下 水平 倾斜 0 10热流向上 水平 倾斜 0020304050 60气间层16箔空气 热流向上 水平 倾斜 016026035040042042043垂直空气间层0 160 440 470 49双面铝热流向下 水平 倾斜 0180340607108094 0箔空气热流向上 水平 倾斜 0 17间层垂直空气间层0 180 650 22 4对于有顶棚的坡屋面 当以顶棚面积计算其传热量时 应按下式计算屋面和顶棚的综合传热系 kzk x cosa k 2 2 4 式中屋顶的综合传热系数 W m2 顶棚的综合传热系数 W a 屋顶与顶棚间夹
21、角的度数 22 5当建筑物采用外墙内保温时 应采用按面积加权平均法求出的墙体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墙体的温差传热耗热量22 6门 窗的传热系数应按表22 6确定 表2 2 6门 窗的传热系数框材料窗户类型空气层厚度 mm 玻璃厚度 mm 传热系数 W m2 K 单框单玻单框中空1266663 9双层窗单框中空断热桥单层木窗或玻璃木门单框 塑料 单玻单框中空312双层窗单层窗 单框双玻窗木外门木内门2 9注 表中窗户包括一般窗户 天窗和阳台门上部带玻璃部分 采暖 15两道门 有门斗 120n 160n 三道门 有两个门斗 90n 120n 3 外门的附加率 最大不应超过500 注 1外门开启附加率仅适
22、用于短时间开启的 无热风幕的外门 2仅计算冬季经常开启的外门 3外门是指建筑物底层入口的门 而不是各层各户的外门 4阳台门不应计算外门开启附加率 5两面外墙附加率 当房间有两面外墙时 宜对外墙 外门及外窗附加5 2 2 9房间高度大于4m时 不包括楼梯间 应在基本耗热量与附加耗热量之和的基础上 计算高度附加率 每高出1m 附加2 最大附加率不应大于15 2 2 10对于间歇使用的建筑物 宜按下列规定计算间歇附加率 附加在耗热量的总和上 1仅白天使用的建筑物 20 2不经常使用的建筑物 30 2 2 11与供暖房间相邻的不供暖房间的室内温度 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k1xf1 k2xf2 0 37l
23、kxf k KxF K2 x F2 0 37 xL K F K x 2 2 11 式中K1 K2不供暖房间与供暖房间之间围护物的传热系数 W m2 K K不供暖房间与室外空气相邻的围护物的传热系数W m2 F1 F2 对应于K1 K2围护物的传热面积 m2 F F对应于K K围护物的传热面积 m2 L由渗透及通风进入不供暖房间的室外空气量 2 2 12加热通过门 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风耗热量Q3 W 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Q3 0 278 vp tn t 2 2 12 式中C千空气的定压质量比热容 kJ kg C 1 0056p 室外供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 kg m3 V 房间的冷风渗透体积流量
24、m3 h 室内 外供暖计算温度 2 2 13多层民用建筑的冷风渗透量L m h 可按下列方法计算确定 1缝隙法 忽略热压及室外风速沿高度递增的因素 只计入风压作用时的渗透冷风量V m3 h V xn 2 2 13 1 式中房间某朝向上的可开启门 窗缝隙的长度 m L1每1m门窗缝隙的渗风量 m3 m h 见表2 2 13 1 n 渗风量的朝向修正系数 见表2 2 13 2表2 2 13 1每1m门窗缝隙的渗风量1 m3 m h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 m s 门窗类型12346单层钢窗0 61 52 63 926 7双层钢窗0 41 11 82 73 64 7推拉铝窗0 20 51 01 62 32
25、 9平开铝窗0 00 10 30 40 60 8注 1每1m外门缝隙的L1值为表中同类型外窗L1的2倍 2当有密封条时 表中数值可乘以0 5 0 6的系数 16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 动力 2009年版 表2 2 13 2缝隙渗风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城市0050 150 150 200 10张家口太原0 30呼和浩特0 700 250 200 150 70沈阳100070030030040035030070长春03503501502507010009004哈尔滨000 850 70济南1001 000 450 100 10贵阳0010070050 2501500025西安070
26、1 C0 700 250 5003500 251 000 70500 200 150 50西宁250 20乌鲁木齐0 350 250 352换气次数法 缺乏相关数据时 多层建筑的渗透冷风量L m3 h 可按下式近似估算 2 2 13 2式中N 换气次数 1 h 见表2 2 13 3 房间净体积 m3 表2213 3居住建筑的房间换气次数N h 房间暴露情况一面有外窗或门两面有外窗或门三面有外窗或门换气次数0 5 1l 1 52214高层民用建筑的冷风渗透量L m3 h 应考虑热压与风压联合作用 以及室外风速随高度递增的原则按下列方法确定 L I xLo xm2 2 2 14 式中L0 单位长度
27、门窗缝隙渗入的理论空气量 理论渗风量 m3 mh 房间某朝向上的可开启门窗缝隙的长度 m m 各朝向冷风渗透的综合修正系数b 外窗 门缝隙的渗风指数 b 0 56 0 78 无实测数据时 可取b 0 672 2 151单位长度门窗缝隙渗入的理论渗风量L0 m3 m h 应按下式计算L a1X pn v2 2 2 2 15 式中a1 外门窗缝隙的渗风系数 m3 m h Pa 见表2 2 15 1 冬季室外最多风向下的平均风速 m s P 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 kg m3 8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 动力 2009年版 22 17有效热压差与有效风压差之比C 应按下式计算
28、Ch xvo xp 2 2 2 17 1 对于大城市xv2x 273 tn xh 对中小城市及大城市郊区 t t h2 h C1 v 273 t 式中h2 纯热压作用下建筑物中和界的标高 m 可取建筑物总高度的1 2 建筑物内热压竖井內的空气计算温度 当走廊及搂梯间不供暖时 t 按温差修正系数取值 供暖时取为16 或18 室外供暖计算温度 v 冬季室外最多风向下的平均风速 m s 22 18取 C 0 7及b 0 67 根据以上诸式即可求出部分城市某朝向上每1m外窗 门缝的渗风量L1 m3 m h 设计计算时可直接查用陆耀庆主编的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第二版 上册中表5 1 12 2219根
29、据渗风量L1 m3 m h 可按下式计算出房间的渗风量L m3 h 2 2 19 式中房间某朝向上的可开启门窗缝隙的长度 m 22 20通过外门缝隙渗入的冷风量 可根据缝隙实际长度按下列原则确定1阳台门的冷风渗透量 可按相应朝向和级别窗户冷风渗透量的两倍计算 2住宅防盗门可按2级窗计算 3普通外门可按1级窗计算4住宅楼梯间不供暖时 应计算户门的冷风渗透量 冷风渗透量可按2m3 h计算 2 2 21当室内有每天连续使用2h以上的机械排风系统时 应对补风进入的空气按下式计算冷风渗入量L m3 h 2 2 21 式中n 每天排风的小时数 h L排风量 m3 h 23散热器2 3 1散热器的选择 应符
30、合下列要求1产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各项规定 2承压能力满足采暖系统工作压力要求3釆用柱式 板式 扁管等各种类型钢制散热器及铝制散热器的采暖系统 必须采取防腐蚀措4采用铝制散热器时 必须选择内壁有可靠防腐措施的产品 且应严格控制热媒水的pH值 应保持pH 25 9 0 5在同一个热水采暖系统中 不应同时采用铝制散热器与钢制散热器 6采用铝制散热器与铜铝复合型散热器时 应采取防止散热器接口产生电化学腐蚀的隔绝措施 采暖 197采用户用热量表进行分户热量 费 分摊和采用散热器温控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中 如采用铸铁散热器采暖 必须选择内腔无砂工艺生产的产品 8环境湿度高的房间如浴室 游泳馆等 应
31、优先选择采用耐腐蚀的铸铁散热器 9在同类产品中 应选择采用具有较高金属热强度指标的产品 2 3 2散热器的散热面积F m2 应按下式计算 F Q Kx B xB 2 3 2 式中Q 散热器的散热量 W K在设计工况下散热器的传热系数 W m2 散热器内热媒的平均温度 室内采暖计算温度 B1 散热器的长度修正系数 按产品的修正系数修正 铸铁柱型散热器 6片以下时 B1 0 95 6 10片时 B1 1 0 11 20片时 B1 1 0520 25片时 B1 1 1 B2 散热器连接方式的修正系数 见表2 3 2 1B3 散热器安装形式的修正系数 散热器应明装 必须暗装时 其安装形式的修正系数见表
32、2 3 2 2表2 3 2 1散热器连接方式的修正系数B2连接方式同侧上进下出同侧下进上出异侧上进下出异侧下进下出异侧下进上出B1 001 21 01 101 20注 1本修正系数不适用于高度小于900mm 水在管程内流动的散热器 如钢串片散热器 2高度大于900mm散热器的修正系数应由生产企业负责提供 表2 3 2 2散热器安装形式的修正系数B示意图序号说明 T Q2 W B a 130mm b 60mm64 11 3610 97ABCDE a 130mm b 20mm64 21 3191 01 a 130mm b 40mm64 01 3520 98D 100mm b 40mm65 41 3
33、531 00 a 150mm b 40mm64 11 3470 98 a 130mm b 40mmF挡板与上盖板之间由间距为30mm64 11 3440 99高为a的竖条连接 a 130mm b 60mmCH64 21 3500 98其它同F a 130mm b 60mm上盖板加条形孔64 21 3500 98采暖 21管道安装位置的修正系数 沿地面敷设的管道 1 0 沿顶棚敷设的管道 0 5 立管 0 75表2 3 4 1焊接钢管的外表面积 m2 m 公称口径 mm 管道外径 mm 表面积 m2 m 公称口径 mm 管道外径 mm 表面积 m2 m 1521 30 0678088 5 89
34、0 278 0 28 2026 80 084100114 108 0 358 0 392533 50 105125140 133 0 440 0 418 3242 30 133150165 159 0 518 0 5 4048 00 151200 219 0 688 5060 57 0 188 0 179 250 273 0 858 7075 5 73 0 235 0 229300 325 1 021 注 括号中数字为无缝钢管时的表面积 表2 3 4 2不保温管道的传热系数 W m2 热媒水平均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之差 蒸汽压力 MPa公称口径 mm 40 5050 6060 7070 80 8
35、00 070 2Dn 3212 813 414 014 514 515 117 0DN 40 10011 011 612 12 813 414 015 6dn 125 15011 011 612 212 213 213 415 0DN 2009 99 99 99 99 913 415 02 3 5串联楼层数 8层的垂直单管系统 应考虑立管散热冷却对下游散热器散热量的不利影响 宜按下列比率增加下游散热器的数量 1下游的1 2层 附加15 2下游的3 4层 附加10 3下游的5 6层 附加5 2 3 6散热器的布置 应符合以下规定 1散热器应明装 并宜布置在外窗的窗台下 室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朝向的
36、外窗时 散热器应优先布置在热负荷较大的窗台下 2托儿所 幼儿园 老年公寓等有防烫伤要求的场合 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3有外窗的房间 散热器不宜高位安装 进深较大的房间 宜在房间的内外侧分别布置散热器 4散热器暗装时 应留有足够的气流通道 并应方便维修 5门斗内不得设置散热器 6片式组对散热器的长度 底层每组不应超过1500mm 约25片 上层不宜超过1200mm 约20片 片数过多时可分组串联连接 串接组数不宜超过两组 串联接管的管径应 25mm 供回水支管应采用异侧连接方式 7楼梯间的散热器 应尽量布置在底层 当底层无法布置时 可按表2 3 6进行分配 2 3 7散热器的外表面 应刷非金
37、属性涂料 2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 动力 2009年版 表2 36楼梯间散热器的分配比例 建筑物的总楼层数散热器所在楼层F3 F65152020152 4散热器热水采暖系统24 1散热器热水采暖应优先采用闭式机械循环系统 环路的划分 应以便于水力平衡 有利于节省投资及能耗为主要依据 系统不宜过大 一般可采用异程式布置 有条件时宜按朝向分别设置环路 24 2热水采暖系统的形式 宜按照下列原则选择确定 表2 4 2热水采暖系统形式的选择原则序号系统形式A适用范围A备注应优先采用下供下回方式 散热器的连接方式 宜四层及四层以下的建筑物采用同侧上进下出 每组供水立管的顶部 应设自1
38、垂直双管系统每组散热器设有恒温控制阀且满动排气阀 足水力平衡要求时 不受此限制有条件布置水平供水干管时 可采用上供下回方式末端集中设置自动排气阀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六层及六层以下的建筑物应优先采用上供下回跨越式系统 垂直层数不宜超过6层低层大空间采暖建筑或可设共用3水平双管系统立管及分户分 集 水器进行分在住宅建筑中 应优先采用下供下回方式 每个环室控温 分户计量的多层或高层路只带一组散热器 管径不应大于DN25mm 散热住宅器的接管宜采用异侧上进下出4 分跨的 缺乏设置众多立管条件的多层或散热器的接管宜异侧上进下出或采用H型分配阀实行分户热计量的住宅水平单管串缺乏设置众多立管条件的多层或可串接
39、的散热器数量 以环路每个环路的管径DN 高层建筑 25mm为原则 联式系统实行分户热计量的住宅散热器的接管宜异侧上进下出或采用H型阀24 3干管和立管 不含建筑物的采暖系统热力入口 上阀门的设置 应遵守下列规定1采暖系统各并联环路 应设置关闭和调节装置 当有冻结危险时 立管或支管上的阀至干管的距离 不应大于120mma2供水立管的始端和回水末端应设置立管阀 回水立管上还应设置排污 泄水装置 3室内共用立管与进户供回水管相连处 在进户管上应设置关断阀 4用于维修时关闭用的阀门 应选择采用低阻力阀 如闸阀 双偏心半球阀或蝶阀 需承担调节功能的阀门 应选择采用高阻力阀 如截止阀 平衡阀 调节阀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9 JSCS KR 全国 民用建筑 工程设计 技术措施 暖通 空调 动力 2009 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