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476-2019: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pdf
《JGJ 476-2019: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GJ 476-2019: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pdf(218页珍藏版)》请在汇文网上搜索。
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476-2019备案号J2745-2019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for building engineering against uplift2019-07-30发布2020-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for building engineering against upliftJGJ476-2019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20年3月1日题回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建筑资料大全免费获取资料中国建筑工
2、业出版社2019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for building engineering against upliftJGJ476-201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海淀三里河路9号)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北京市密东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开本:8501168毫米1/32印张:67字数:181千字2020年2月第一版2020年2月第一次印刷定价:48.00元统一书号:1511234451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00037)本社网址:htp:/网上书店http:/www.chin
3、a-cr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2019年第212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的公告现批准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476-2019,自2020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硏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7月30日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7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査硏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
4、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勘察与鉴定;5设防水位;6稳定与治理;7设计;8施工;9检验与验收;10监测与维护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东三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航天路33号,邮编:610052)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西集团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本
5、标准参编单位: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硏究院有限公司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岩大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北京健安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江苏仪征苏中建设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康景文沈小克戴一鸣徐张建丘建金张双华周同和郭明田杨洪郑刚王卫东柳建国周其健杨石飞王峰赵
6、治海武思宇郑立宁姚智全郭杨吴江斌顾亮石建金玉平梅国雄贾金青章学良胡熠罗骥黄志广本标准主要审査人员:滕延京任庆英张炜袁内镇武威梅全亭张雁刘松玉宫剑飞唐孟雄方泰生朱磊冯中伟日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43基本规定4勘察与鉴定4.1一般规定134.2勘察4.3鉴定5设防水位5.1一般规定5,2水位预测5.3设防水位稳定与治理6.1一般规定266.2浮力286.3抗浮力296.4抗浮稳定316.5抗浮治理327设计7.1一般规定7.2抗浮板法7.3压重法407.4排水限压法、隔水控压法与泄水降压法7.5锚杆法7.6锚桩法567.7既有工程抗浮治理8施工658.1一般规定658.2抗浮板
7、法668.3压重法668.4排水限压法、隔水控压法与泄水降压法668.5锚杆法678.6锚桩法708.7既有工程抗浮治理749检验与验收769.1一般规定9.2抗浮板法9.3排水限压法和泄水降压法779.4锚杆法9.5锚桩法819.6验收10监测与维护8710.1一般规定10.2锚固构件监测10.3地下水监测9010.4排水限压法、隔水控压法和泄水降压法的监测与维护10.5资料整理,附录A地下水类型与岩土体渗透等级附录B抗浮构件工作环境类别附录C水文地质参数试验要点附录D钢筋腐蚀及混凝土劣化检测要点附录E抗浮锚杄和抗浮桩性能试验要点附录F抗浮锚杆防腐做法118附录G抗浮锚杆施工记录121附录H
8、抗浮锚杆验收试验123附录J抗浮桩验收试验129本标准用词说明136引用标准名录137附:条文说明139欢迎加入Q群1023811398,免费获取更多建筑资料Contentsenera2 Terms and Symbols2.1 Terms .2.2 Symbols3 Basic Assumptions4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134. 1 General .4.2 Investigation .4.3 Evaluation5 Water Level Against Uplift215.1 General215.2 Evaluation of water Le
9、vel225. 3 Water Level Against Uplift . 246 Stability and Treatment6.1 General266.2 Buoyancy286. 3 Anti-uplift Force296. 4 Anti-uplift stability .6.5 Anti-uplift Treatment327 Design2 Anti-uplift Slab7.3 Surcharge loading,7.4 Drainage, Water Pressure Control and PumpingDecompression欢迎加入Q群1023811398,免费
10、获取更多建筑资料7.5 Anchor.7.6 Anti-uplift Pile567.7 Anti-uplift Treatment of Existing Projects68 Construction658. 1 General .8.2 Anti-uplift Slab6charge loadIng4 Drainage, Water Pressure Control and PumpingDecompression .668.5 Anchor .8.6 Anti-uplift Pile707 Anti-uplift Treatment of Existing Projects .-. 7
11、49 Inspection and Approval .-.-.769.1 General769. 2 Anti-uplift Slab9. 3 Drainage Control and Pumping Decompression779.4 Anchor809. 5 Anti-uplift Pile819.6 Approval10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10. 1 General .10.2 Anchorage Elements Monitoring10.3 Groundwater Monitoring10.4 Drainage, Water Pressure C
12、ontrol and PumpingDecompression Monitoring9210. 5 Documentation.9Appendix a Types of Groundwater and Geo-permeabilityClassification94ppendix b Types of Working Environment ofAnti-uplift Elements欢迎加入Q群1023811398,免费获取更多建筑资料Appendix c Key points of Hydrogeological TestingAppendix d Key points of Steel
13、Corrosion and ConcreteDeterioration Inspection106Appendix e Key points of anti-uplift Anchor and PileTestingAppendix F Operation of Anti-uplift Anchor118Appendix g Record of Anti-uplift AnchorConstruction.Appendix h Approval Testing of Anti-uplift Anchor.123Appendix j Approval Testing of Anti-uplift
14、 Pile. 129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37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39欢迎加入Q群1023811398,免费获取更多建筑资料1总则1.0.为在建筑工程抗浮设防中贯彻执行国家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与改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抗浮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验与验收、监测及维护。1.0.3抗浮工程应综合考虑建筑荷载特征与功能要求、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及
15、环境条件等因素,结合地方经验,因地制宜地确定抗浮治理方案。1.0.4抗浮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微信搜一搜Q易易365欢迎加入Q群1023811398,免费获取更多建筑资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建筑工程 building engineering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公共活动等需要建造的地面下和地面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工程。2.1.2地下结构底板 bottom slab建筑工程地下底部传递上部结构荷载并承受地下水浮力的结构或构件。包括抗浮板、承台及筏板。2.1.3上部结构 superstructure建筑工程中除地下结构底板之外的结构和构件的总称2.
16、L.4抗浮稳定性 stability against uplift在上部结构荷载及浮力作用下建筑工程保持稳定状态的程度。2.1.5抗浮工程anti- floating engineering为预防建筑工程在全生命周期内不因抗浮失效导致结构和构件破坏或影响建筑使用功能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及相关活动的统称。2.1.6抗浮设防标准 criterion of fortification against uplift由使用功能、抗浮设防等级、抗浮设防水位和设计浮力参数等确定的抗浮安全水平。2.1.7抗浮设防水位区划图 division map of fortification waterable aga
17、inst uplift以抗浮设防水位为指标,将区域划分为不同抗浮设防标准的图件。2.1.8静水压力 static water pressure静水位状态下,作用在地下结构底板底面上的地下水竖向欢迎加入Q群1023811398,免费获取更多建筑资料压力。2.1.9渗流水压力 seepage flow pressure地下水在土体内稳定渗流过程中作用在地下结构底板底面上的静态竖向压力。2.1.10承压水压力 confined water pressure赋存在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作用在地下结构底板底面上的静态竖向压力。2.1.11浮力 buoyancy静水压力、渗流水压力及承压水压力等对地下
18、结构底板产生抬升作用的竖向压力。2.1.12抗浮设防水位 fortification water table against uplift建筑工程在施工期和使用期内满足抗浮设防标准时可能遭遇的地下水最高水位,或建筑工程在施工期和使用期内满足抗浮设防标准最不利工况组合时地下结构底板底面上可能受到的最大浮力按静态折算的地下水水位。2.1.13抗浮概念设计 concept design against uplift根据抗浮设防水位和工程经验等形成的抗浮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以及选择抗浮措施和确定抗浮治理方案的活动2.1.14抗浮治理方案 treatment plan against uplift为保持
19、建筑工程在浮力作用时处于稳定状态所采取的结构构造、监测及维护等工程措施2.1.15抗浮措施 measurement against uplift防止、减小或控制地下水浮力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方法2.1.16抗浮板 slab against uplift保证建筑工程使用功能、承担浮力作用而设置的具有防水、防渗功能的板状结构构件。2.1.17抗浮锚杆 anchor against uplift锚固在地基中与地下结构底板共同承担地下水浮力的抗拔构件。2.1.18抗浮桩 pile against uplift设置在地基中与地下结构底板共同承担地下水浮力或上部结构荷载的抗拔构件。2.1.19减压井 reli
20、ef well降低水头压力、控制地下水水位升高而设置的管井或集水井。2.1.20排泄沟 drainage channel积聚和疏排地表水或地下水、防止地下水水位升高而设置的沟、涵、管等结构设施。2.1.21盲沟 blind drain设置在地下结构底板下部或地下工程外部的碎石或砾石堆积,积聚和疏排地下水、防止地下水水位升高且具有倒滤功能的设施符号2.2.1作用和作用效应C-设计对变形规定的相应限值Ek土体静止土压力标准值F静水位差产生的浮力标准值;F承压水水头产生的浮力标准值;F渗透压力产生的浮力标准值;F浮力标准值总和;Fn、F计算区域地下结构底板所承受的浮力标准值总和;hw抗浮设防水位与地
21、下结构底板底面地下水位差值;M、地下结构对应外墙水位差;K、抗浮稳定安全系数;K、抗浮稳定性安全系数;N浮力标准值总和N作用基本组合条件下锚杆承担的荷载标准值;p、承压水的水头压力值;Q桩身第i断面处轴力S抗浮板面积上的浮力标准值总和;S-验算单元面积上的浮力标准值总和;Sk验算单元面积上排水限压、隔水控压和泄水降压后的浮力标准值总和;hmx计算最大裂缝宽度;l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定;水的重度;k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正截面法向应力;桩身第i断面处的钢筋应变第i断面处应变平均值2.2.2抗力和材料性能E、钢筋弹性模量;E;桩身第i断面处材料弹性模量;:土体与地下结构外墙面间摩擦系数;锚固体与岩层间粘结
22、强度标准值锥体破裂面岩土体平均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混凝土、砂浆体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填芯混凝土与管桩内壁的粘结强度设计值;y钢绞线、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建筑结构自重、附加物自重、抗浮结构及构件抗力设计值总和;G上部抗浮荷载标准值总和;增加的压重标准值G注浆量;G抗浮板自重及其上填料自重标准值;Gg抗浮锚固构件承载力标准值总和;试验水头;h地下结构底板底以上范围内填筑材料的厚度;h承压水层顶面与地下结构底板底面之间土层厚度;S-(1+tp/t)关系曲线的斜率;k渗透系数;K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K、K、K计算区域整体的抗浮稳定性系数;N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桩数量,桩侧注浆断面数;p作用于试段内的
23、全压力;Q涌水量,压入流量;Q、Q锚杆、桩第i、第计+1断面的轴力;Q单根抗浮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设计值;Q-单根抗浮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3压入流量;q透水率q桩第i断面与第i+1断面间的侧摩阻力标准值qs锚固体与土层间粘结强度标准值q地下外墙与接触填筑材料之间每延米平均侧摩阻力标准值;q桩侧表面第i层土粘结强度标准值;R1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Rd-群锚体极限抗拔力标准值圆锥体破裂面上的岩土体极限抗拉力标准值;R锚固构件抗拔承载力标准值总和;6n1、r2-各观测孔至抽水孔的距离;S水位降深;S1、S2各观测孔水位降深;S剩余降深;T导水系数时间;t抽水延续时间;水位恢复时间;W桩群与桩间土
24、组成的实体按浮重度计算的自重标准值;W。假定上半部分长方形、下半部分圆锥形破裂体内按浮重度计算的岩土体自重荷载标准值W、W1、W2计算区域总抗浮力标准值yk破裂体内岩土体平均浮重度m压水层顶面与地下结构底板底面之间土层的平均浮重度a地下结构底板底以上范围内填筑材料重度的平均值扣除全部应力损失后,锚固浆体有效预压应力;g-地下结构底板底以上范围内填筑材料平均内摩擦角;第i土层的抗拔系数水力坡降;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2.2.3几何参数A计算区域的底板面积;A1、A2计算区的底板面积;A1抗浮桩第i断面处面积;a、b锚杆布置的纵向、横向间距;d锚杆锚固体设计直径、抗浮桩设计直径;锚杄总长度、管桩顶填芯
25、混凝土高度、含水层厚度hm圆锥形破坏体高度;L试段长度;L锚杆构造段长度锚固长度;lm锚固体长度;l,第i土层中锚固体有效锚固长度、第i层土内的桩长;R影响半径;按锚杆间距简化为圆锥体的计算半径钻孔半径Um管桩内孔圆周长;桩身周长u桩群与桩间土组成的实体外围周长。2.2.4计算系数桩端、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经验系数;测试断面顺序号。3基本规定3.0.1抗浮工程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使用功能要求及抗浮失效可能造成的对正常使用影响程度或危害程度等划分为三个设计等级,并按表3.0.1确定。表3.0.1建筑抗浮工程设计等级抗浮工程设计等级建筑工程特征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26、条件复杂场地的工程;设计地坪低于防洪设防水位或处于经常被淹没场地的埋深较大和结构荷载分布变化较大的工程;甲级对上浮、隆起及其裂缝等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抗浮失效危害严重的工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进行抗浮治理的既有工程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的工程;抗浮失效对工程安全危害不严重的工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工程;布时性工程3.0.2建筑工程施工期和使用期的稳定状态应根据地下结构形式及埋置深度、结构荷载分布、抗浮设计等级、抗浮设防水位等条件,按最不利组合工况确定。抗浮不稳定时,应根据影响稳定状态的因素
27、采取相应的抗浮措施。3.0.3建筑工程抗浮稳定性应符合下式规定:(3.0.3)式中建筑结构自重、附加物自重、抗浮结构及构件抗力设计值总和(kN);N.k浮力设计值(kN);K、抗浮稳定安全系数,按表3.0.3确定表3.0.3建筑工程抗浮稳定安全系数抗浮工程设计等级施工期抗浮稳定安全系数Kw使用期抗浮稳定安全系数Kw甲级乙级1.05丙级3.0.4建筑工程应满足抗浮稳定标准要求。抗浮结构和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及抗浮设施有效性应符合抗浮性能及结构设计要求,抗浮构件及设施的耐久性年限不应少于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3.0.5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满足抗浮工程设计与施工需要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水文地质条
28、件比较复杂的乙级及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文件不满足抗浮设计和施工要求时,应进行专项勘察。3.0.6抗浮设防水位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抗浮设计等级、场地历史最高水位和长期水位观测资料、勘察报告建议、水位预测咨询成果和工程经验综合分析后,按施工期和使用期分别确定。3.0.7抗浮工程设计内容应包括抗浮稳定性验算、抗浮措施选择、抗浮构件计算或验算、耐久性设计和构造设计,以及抗浮构件性能试验、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和监测与维护等要求。3.0.8抗浮结构及构件应按下列两类极限状态进行设计:达到最大承载能力、锚固系统失效、整体及局部失稳破坏、发生不适于继续承载变形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达到正常使用所规定的变形限值,或达到
29、耐久性要求某项限值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3.0.9抗浮结构及构件设计采用的作用效应组合与抗力限值应10符合下列规定:抗浮稳定性验算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其分项系数为1.02计算抗浮结构及构件内力,确定构件长度和直径、地下结构底板厚度和配筋及验算材料强度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相应的分项系数为1.35。3按单个抗浮构件承载力确定构件数量时,传至地下结构底板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单个抗浮构件承载力特征值计算地下结构底板和抗浮结构及构件变形时,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并应符合下式规定S
30、C(3.0.9)式中:S4作用组合的效应(变形)设计值C-设计对变形规定的相应限值,可按相关结构设计标准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采用5当需要验算抗浮构件、地下结构底板的裂缝宽度时,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分项系数为1.03.1.10抗浮结构及构件设计应进行下列计算和验算:1抗浮构件的受拉承载力、抗拔承载力及筋材受拉承载力计算;2抗浮结构及构件的整体稳定性验算;3有变形、裂缝控制要求的地下结构底板和抗浮构件的变形、裂缝验算;4地下结构底板的受冲切、受弯、受剪及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5抗浮构件受压工况的受压承载力验算3.0.11抗浮工程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地下结
31、构底板形式及组合形式、场地环境条件和抗浮设计文件要求等选择施工工艺,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3.0.12地下结构施工不得对抗浮结构、构件及抗浮设施的性能造成损害。3.0.13抗浮工程应作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分项工程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和验收3.0.14抗浮设计等级为乙级及以上、采取控制地下水水位及其联合方法的抗浮工程应进行水位和抗浮稳定性状态监测;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应进行抗浮结构及构件的内力和变形状态监测。3.0.15未经技术鉴定和设计许可,不得改变抗浮结构、构件及抗浮设施的使用条件、性能及用途3.0.16既有工程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抗浮安全性鉴定不满足抗浮稳定要求时应进行抗浮治理。工程整体
32、或局部岀现上浮位移、隆起变形2地下结构底板发生隆起变形和开裂;3因使用条件或功能变化削减抗浮力;遭遇灾害或发生影响抗浮结构、构件及抗浮设施性能事故。3.0.17抗浮工程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或新材料时,应通过试验或专项研究验证其安全性4勘察与鉴定4.1一般规定4.1.抗浮工程勘察可与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结合开展,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乙级工程应进行专项勘察。4.1.2抗浮工程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场地范围或预计地下结构底板埋置深度2倍宽度范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宜涵盖与工程建设关联的水文地质单元。4.1.3抗浮工程勘察应采用针对性的技术手段查明场地水文地质及环境特征,分析
33、和评价岩土体的渗透性、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工程抗浮安全性的影响,提供抗浮设防水位建议值及抗浮设计与施工所需的参数。4.1.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宜按表4.1.4确定表4.1.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复杂程度水文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类型多;含水层岩性多样、厚度和层面坡度变化大;复杂存在多层含水层、水力联系复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复杂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不明确地质构造较复杂、地下水类型较多;含水层岩性多样、厚度和层面坡度变化较大;中等多层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复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较复杂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基本明确续表4.1.4复杂程度水文地质特征地质构造简单、地下
34、水类型单含水层岩性单一、厚度和层面坡度变化小且稳定;简单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明确;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明确4.1.5地下水类型和岩土体的渗透性等级可按本标准附录A确定。4.1.6抗浮结构、构件及抗浮设施工作环境类别可按本标准附录B确定4.1.7既有工程的抗浮安全性鉴定应依据场地条件、已有工程资料、鉴定范围及要求,以结构单元为对象进行验证勘探、抽样检测、监测及评定4.2勘察4.2.1抗浮工程勘察的水文地质调査与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搜集包括下列内容的资料1)场地及其附近区域的气象和水文条件;2)场地及其邻近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环境等;3)地下水的类型与赋存状态,地下水
35、水位及其季节和历年变化情况等4)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条件以及与地表水的连通关系等;5)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动态变化、水质等影响情况。2测绘观测线和测绘点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沿地貌变化显著的方向,垂直和平行河谷的方向;2)垂直地层、主要构造线的走向,沿埋藏条件复杂的含水层、含水带的走向3)穿越地下水露头较多的地带4)地表水系、破碎带、含水层与隔水层或不同地貌单元分界部位等3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乙级工程宜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抽水试验。4.2.2抗浮工程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山间河谷、冲积阶地和冲洪积平原地区应与地下水流向或地貌界线垂直
36、;2)冲洪积扇区应与扇轴或地下水流向垂直,滨海沉积区应与水岸线或地下水流向垂直;3)应沿断层或裂隙、溶蚀洼地、串珠漏斗等发育带及可溶岩与非可溶岩交界带的方向。2勘探点间距宜符合表4.2.2的规定,且同一水文地质单元不应少于3个点。表4.2.2勘探点间距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勘探点间距(m)复杂中等简单3勘探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深度应大于拟选用锚固构件设计长度的1.2倍;2)多层含水层应深至预计锚固构件底端以下含水层不少于3m,承压水层进入深度不应少于2m3)当需利用勘探孔进行抽水试验时,勘探深度应深至含水层不少于5m。勘探过程中应对水位、冲洗液消耗量、漏水位置、自流水水头和流量、孔壁坍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JGJ 476-2019: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 476 2019 建筑工程 技术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