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doc
《陕西省《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doc(28页珍藏版)》请在汇文网上搜索。
1、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201*-0*-*发布 201*-* -*实施-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前 言本规程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建函发2016322号的批复编制。编制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本规程主要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原材料要求;5 耐久性能;6配合比设计;7拌合物性能;8混凝土生产;9混凝土施工;10质量验收;11附录A:水泥或胶凝材料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快速检测方法;附录B混凝土碱含量计算方法;附录C混凝土氯离子含
2、量计算方法等。本规程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陕西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负责出版、发行,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西安市环城西路北段272号,邮政编码:710082;邮箱:)。本标准主编单位:陕西省建工集团总公司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交建公路工程检测试验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西北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西安高科新达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陕西天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陕西建工集团混凝土有限公司、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陕西地
3、勘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审查人:目 次1 总 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34 原材料要求45 耐久性能6配合比设计6 拌合物性能7混凝土生产8混凝土施工9质量验收10附录A:水泥或胶凝材料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快速检测方法附录B:混凝土碱含量计算方法附录C:混凝土氯离子含量计算方法本规称用词说明引用标准目录附:条文说明1 总 则1.0.1 为促进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和应用,保证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降耗,制定本规程。1.0.1高性能混凝土是以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性能特定要求为总体目标,选用性能优良的常规原材料、合理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采用较低水胶比并
4、优化配合比,通过预拌和绿色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施工措施,制成具有优异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长期性能的混凝土,它是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高性能混凝土对下列性能有重点的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应性、强度、体积稳定性、经济性。高性能混凝土在节能、节材、工程经济、劳动保护及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要求,加快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我国的高速铁路、公路桥梁、城市地下铁路等重要工程已经采用了高性能混凝土。为加速我省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提高我省混凝土材料品质,便于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选材、配合比设计、生产
5、、施工、验收时使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结合陕西地方原材料、环境气候条件编制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设计寿命不小于100年,强度等级不低于C35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施工和验收。1.0.2我国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设计寿命为50年70年,对于重要工程、有特别重大纪念意义的工程,设计要求使用寿命不小于100年,使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不低于C35。本规程适用于上述工程的现浇高性能结构工程,对于应用到此类工程中预制混凝土构件可参照本规程执行。1.0.3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施工和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3我国在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生产、施工过程、质量
6、验收等方面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施工和验收都应该遵照执行。2 术 语2.0.1高性能混凝土 优选常规原材料,合理掺加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采用较低水胶比并优化配合比,通过预拌和绿色生产方式以及严格的施工措施,制成具有优异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长期性能的混凝土。2.0.2 混凝土工作性能 混凝土适宜于施工操作、满足施工要求的性能的总称。2.0.3 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在所处工作环境下,长期抵抗内部劣化因素和外部劣化因素的作用,仍能维持其应有结构性能的能力。2.0.4混凝土碱含量混凝土原材料中水泥、外加剂(Na2O+0.658K2O)含量与矿粉掺合料中有效碱含
7、量之和。2.0.5水溶性氯离子含量 混凝土原材料中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所含氯离子含量之和占水泥的百分率。2.0.6高性能混凝土标记高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标准值HPC XX高性能混凝土标记为: 3 基本规定3.0.1 高性能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长期性能应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3.0.1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是影响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振捣的重要因素,应该满足施工性能的要求。3.0.2 高性能混凝土应根据结构所处环境和功能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并选用适当的水泥品种、矿物掺合料,采用性能优良的骨料和外加剂。3.0.2高性能混凝土是以耐久性和长期性作为设计指标的,影响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是
8、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生产施工过程及混凝土所处的环境条件,因此高性能混凝土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设计,同时应根据环境条件和工程类别合理选用水泥品种、矿物掺和料,应选用性能优良的骨料和高效或高性能外加剂。3.0.3 高性能混凝土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1 水胶比不大于0.4;2 56d龄期的6h电通量不大于1500库伦;3 碱含量不大于3kg/m3。 3.0.3混凝土的破坏一方面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有害物质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外界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内部而导致破坏。混凝土水胶比过大,自由水分挥发后易在混凝土中形成较大的空隙,有害物质易进入混凝土内部;电通量是检验混凝土密实度的一个重要指
9、标,电通量越小说明混凝土越密实;混凝土中的可溶性Na2O、K2O含量是引起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总碱含量,混凝土中的碱含量计算方法可按本规程附录B进行。3.0.4高性能混凝土应采取相应技术手段,控制收缩变形。3.0.4收缩变形是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引起收缩变形的因素有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混凝土生产、施工过程。为了减少混凝土的裂缝应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3.0.5高性能混凝土试配时宜进行早期抗裂试验,其开裂面积不宜大于700mm2/m2。3.0.5通过开裂性能实验可以检验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试验方法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
10、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进行。3.0.6 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预拌工艺生产。3.0.6预拌混凝土生产的场地、人员、设备相对固定,便于标准化管理,易于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4 原材料4.1水泥4.1.1 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所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的要求。4.1.1高性能混凝土胶凝体系包含水泥和掺合料等组分,为更有效控制混凝土质量,应充分了解高性能混凝他胶凝材料的组成,建议在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时,选用混合材较少的硅酸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外掺优质矿物掺合料。4.1.2高性能混凝土所用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比表面
11、积不宜大于350m2/kg,碱含量不宜大于0.6%,铝酸三钙不宜大于8%。4.1.3高性能混凝土不应采用早强型水泥。4.1.24.1.3高性能混凝土对收缩变形较为敏感,水泥细度过大时,水化放热速率快,后期强度增长率小,导致混凝土收缩开裂现象增大,建议不采用细度过大的水泥。同样铝酸三钙含量高水泥的水化速度快,发热量大,导致水泥与外加剂的适用性变差。碱含量是引起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三大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要严格控制其含量。早强型水泥也对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变形由较大的影响,建议不采用早强型水泥。4.2 细骨料4.2.1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细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14684和行业标准普通混
12、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及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41的规定。4.2.2 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细骨料选用河砂时,应采用级配2区的类中砂。 4.2.3 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细骨料采用人工砂时,亚甲蓝(MB)值不应大于1.4,石粉含量不应大于10%。4.2.4人工砂宜与河砂混合使用。4.2.14.2.4凡符合GB/T14684和JGJ52标准要求的细骨料,基本上都可用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级配良好的细骨料有利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由于天然砂资源日益枯竭,人工砂的应用日益增多,目前我国人工砂的级配较差,中间粒径颗粒少,两头多,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较差,掺配一定数量的天然砂可以
13、改善砂的级配,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4.3粗骨料4.3.1 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粗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和行业标准普通建筑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4.3.2 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类粗骨料,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10%,压碎指标不应大于20%。当配制高强混凝土时,应选用碎石骨料,其压碎指标不应大于10%,岩石强度应大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1.5倍。4.3.3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多级配碎石骨料,粗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5mm。4.3.14.3.3凡符合GB/T14685和JGJ52标准要求的粗骨料,基本上都可用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考虑到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性
14、能需要,要求粗骨料的粒径不宜大于25mm,并宜采用两级配或多级配。4.4外加剂4.4.1 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外加剂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的规定。4.4.2 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高效、高性能减水剂。4.4.3 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时,宜采用型混凝土膨胀剂。4.4.4 低温施工时,外加剂不应含有氯盐。4.4.5 外加剂使用前应与胶凝材料进行相容性试验。 4.4.6 外加剂带入到混凝土中的总碱量应不大于1 kg/m3。4.4高性能混凝土要求采用高效、高性能减水剂;型混凝土膨胀剂膨胀率大且稳定,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时,应优先选
15、用;防冻剂、早强剂中的氯盐对混凝土中的钢筋有锈蚀作用应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效果与胶凝材料中各种组分的含量有关,因此外加剂使用前应与胶凝材料进行相容性实验,已确定外加剂的应用效果;碱含量是影响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主要条件之一,因此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中的碱含量。4.5掺合料4.5.1 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或级粉煤灰,其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规定。4.5.2 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矿渣粉不应低于S95级,其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4.5.5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硅灰应符合国家标准砂浆和混凝土中用硅灰GB/T27690的规定,其
16、SiO2含量不应低于90%。4.5.6 高性能混凝土不得参加非活性掺合料。4.5.14.5.6矿物掺合料是高性能混凝土胶凝体系的必要组成成分,不仅可以取代部分水泥,减少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降低成本,同时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结构构造和界面条件,提高混凝土综合性能。矿物掺合料可分为活性掺合料和非活性掺合料两大类。高性能混凝土应使用活性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和矿渣粉等,使用矿物掺合料时应分别满足各自的国家标准的要求。非活性掺和料只能改善混凝土的拌合物和易性,对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增长不起作用,高性能混凝土要严格限制使用。4.6拌和水4.6.1高性能混凝土拌合水应符合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合物用水JGJ 63的要求,
17、其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500mg/L。4.6.1一般混凝土拌合水即可满足高性能拌合水的要求,这里对拌合水的有害成分提出技术要求。4.6.2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可掺入拌合水中,其掺用比例宜不超过15%,也可以通过实验确定掺配比例。4.6.2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收集、处理后其成分含量比较复杂,单独使用时会影响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强度,可以与混凝土拌合水混合使用,其掺配比例一般不超过15%,经实验确定对混凝土拌合物及其它物理力学性能无不良影响时,其掺配比例可以适当提高。 5耐久性能5.1 一般规定5.1.1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满足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工程设计要求。5.
18、1.2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工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不应发生碱骨料反应。5.1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指标确定属于工程的耐久性设计范畴,不同的工程,耐久性能要求不同,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满足具体工程的耐久性能设计指标。同时不应发生碱骨料反应。5.2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等级划分5.2.1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能和抗硫酸盐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 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能、抗硫酸盐性能等级抗冻等级(快冻法)抗冻标号(慢冻法)抗硫酸盐等级F250F350D150KS120F300F400D200KS150F400D200KS1505.2.1抗冻等级普遍用于预拌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控制,抗冻标
19、号更多应用在混凝土制品抗冻性能试验方面。高性能混凝土在抗冻性能方面优于普通混凝土,根据本地区特征,将F250和D150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最低抗冻性能控制指标。由于慢冻法试验量大,周期长,D200足以反映混凝土在慢冻条件下的耐久性能,D200以上不再进行等级划分。在抗硫酸盐性能方面,对于一般环境的混凝土工程,抗硫酸盐等级为KS120的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5.2.2 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等级划分: 1当采用电通量法划分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时,测试龄期宜为28d,且应符合表5.2.2-1的规定。表5.2.2-1 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电通量法)抗氯离子
20、渗透等级Qs-Qs-IVQs-V电通量Qs(C)1000Qs1500500Qs1000Qs5002 当采用氯离子迁移系数(RCM法)划分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时,测试龄期应为84d,且应符合表5.2.2-2的规定。表5.2.2-2 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级(RCM法)抗氯离子渗透等级RCM-IIIRCM-IVRCM-V氯离子迁移系数DRCM(10-12m2/s)2.5DRCM3.01.5DRCM2.5DRCM1.55.2.2由于高性能混凝土含有较大掺量的矿物掺合料,长期耐久性能好,结合国内外工程实例和铁路等相关标准,将RCM法测定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的龄期确定为84d
21、。电通量法测定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的龄期根据国标确定为28d;水泥混合材与矿物掺和料之和大于胶凝材料总量50%时,电通量测试龄期应为56d,渗透等级指标不变。RCM法在日常检测中发现,该数值普遍偏高,各混凝土生产单位应投入人力、物力、技术力量来选择适宜的掺合料,调整优化配合比以降低该值。5.2.3 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2.3的规定。表5.2.3 高性能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等级抗碳化等级T-IIIT-IVT-V碳化深度d(mm)10d200.1d10d0.15.2.3一般认为,快速碳化试验碳化深度不大于15mm的混凝土,其抗碳化性能良好。一些强度等级高、密实性好的混凝土在快速碳化
22、试验中出现测不出碳化深度的情况。5.2.4 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5.2.4的规定。表5.2.4 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等级抗裂等级L-IIIL-IVL-V单位面积上的总开裂面积L(mm/m)400L700100L400L1005.2.4 混凝土极易出现早期裂缝,裂缝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极为不利,故高性能混凝土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早期收缩裂缝,本规程采用早期抗裂性能等级来评价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水平。6配合比设计6.1基本要求6.1.1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应按强度等级和耐久性指标进行设计,并应满足配制强度及力学性能、拌合物性能、耐久性和长期性的要求。6.1.1高性能混凝土配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积分
下载 | 加入VIP,下载共享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 陕西省 性能 混凝土 技术规程